近段時間在我的培訓課上,常常有企業家問到我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和方向到底是什么?”。
這是一個好問題,確實這是當下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它關系到占90%的中小企業辛苦幾十年的積累能否延續發展,甚至關系到我們中國的國運。目前我國正處在“國家轉型升級”的歷史性新階段,企業就如一幢房子(國家)的地基和支柱(企業),房子要加強、加高和擴大,地基和支柱當然也應相應調整適應。但是企業的轉型升級卻不是件容易的事,縱觀全球之前眾多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動蕩、大洗牌時期,有些企業喪失機遇消失了;有些企業走錯了路死得更快了;而有些企業轉型升級獲得成功,走上了高質、高速的發展軌道。
從外部環境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全球化受到挑戰和沖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出口市場急劇震蕩并萎縮;
從內部環境來看,近40年來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了,人口、資源、成本等紅利優勢基本消失殆盡,很多企業面臨著人難留、成本高、利潤低、產品迭代快、消費升級、跨行業競爭新型競爭格局等各種經營困境。之前被很多企業家奉行的成功法寶“大步快跑、先大后強”的叢林制勝法則,早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一劑“毒藥”。
近兩年來,我針對這一重大課題翻閱、走訪并研究了大量的中外各時期案例和資料,結合中國現階段實際情況對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實踐,下面我將之前曾做過的多個企業轉型升級實例提煉出來的部分成果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得到讀者朋友們的批評與指正。
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變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雖然很難用短短的文字全面闡述清楚,但如果一定要從眾多要素中揀選當前中小企業最普遍、最現實存在的問題點的話,我想分別通過宏觀(戰略)和微觀(操作)這兩個層面談談本人的看法,那就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是“重在定位,成于細節”,這是企業轉型升級兩個強有力的“騰飛翅膀”。
當今中國市場和企業的最顯著特征是“同質化過剩”以及“粗放式管理”,這在我的咨詢經歷中感觸頗深。很多老板說起企業鼎盛發展時,用“當時做產品就像100元鈔票鋪在產品上面一樣”來形容企業當年“繁盛與富裕”的狀況,但現在的境況卻是“肥的已被拖瘦、瘦的快被拖死”。誠然,企業目前的窘境造成的內外因素很多,但如果我們仔細剖析就不難發現,外部因素并非主因,也是我們難以改變的市場發展必然,那些貌似外因惹的禍,究其根本還是企業自身問題長期未解決而表現出來的不適應,企業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沖擊。那么企業轉型升級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背后主要根源之一就在于“戰略定位模糊化、管理粗放化”,最終導致了規模不得不越做越大,利潤卻不升反降的外強中干“體質”。而且這種虛弱“體質”的基因發展趨勢卻欲罷不能,不上規模不跑“量”成本就下不來,但這樣資金壓力又難以承受;員工工資不漲人留不住,但成本難以承受,沒有市場競爭力;搞創新研究成本加大,也難以馬上解決現實的生存問題,那怎么辦呢?
第一,重在定位(宏觀層面)。近40年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前30年,可以說中國市場最不缺的就是機會。有些老板看什么都有錢賺,什么市場前景好就去做什么,為我們社會埋下了浮躁與激進的不良“種子”。但我們看看國外,尤其是以德國為代表的企業,很多企業幾代人傳承下來就做一個產品。人家是“四五代人做一個產品,而我們一代人做了四五個產業,哪種PK能力更強?哪種企業更有生命力呢?”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德國企業并不多,但出口額為何德國總是名列世界前茅?這是因為成千上萬這樣的“隱形冠軍”企業鑄成的輝煌業績,他們懂得“十年磨一劍”,懂得“咬定青山不放松”,通過“精準定位”成為的市場佼佼者,他們的定位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盲目逐利;是精準、獨到的市場分析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由于其定位的科學性和堅守,為企業開創了基業長青的未來,同時給企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豐厚利益。
比如在德國,一個專業生產工業軸承的企業,產品占全球份額的40%;一個生產電動工具的企業,擁有55%的全球市場;一家熱帶魚飼料工廠,占據了80%的國際市場;一家只生產螺絲螺母的企業,占據全球高端市場的30%。我們在來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雖然日本目前還在經歷著“失去30年”當中,日本也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當中,但到目前日本很多企業依靠著其已建立起來的核心競爭力,仍是全球很多產業背后的“巨人”,甚至是“關鍵零件”控制者。有時我在想如果中國也 “失去30年”,以我們企業現在“羸弱的體質”能支撐多久?2年還是5年?可能不會太久的。我們欠缺的是戰略定位及定力,充滿了浮躁和激進的心態,沒有在企業高速發展的時候慢下來想想我們應該是“誰”,應該往哪里走?
不過在中國,現在有一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了“定位”的重要性。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山小欖鎮有個專業生產指甲鉗的“非常小器公司”,現在他們的產品在國內高檔市場占有率已達50%,成為中山市精品以及城市的名片。還有浙江義烏一家做箱包的企業,08年金融危機時他們受到的沖擊很大,當時國內箱包產業倒閉、轉產的很多,但這家公司卻在當年保持了高速增長, 08~09年他們的增長速度分別是40%和70%,是什么原因呢?其實他們還是做箱包,可是產品市場的定位不同,他們避開普通箱包“擁擠”的市場,瞄準運鈔箱等特殊潛力市場。這種箱子不怕劫持,不怕切割,鎖是指紋密碼鎖,根據主人的意愿,你可以設12位,而且這12位可以多人同時設置。另外,關鍵在于當你指紋或密碼出錯時,箱子里會放出4萬伏電壓,雖不會電死人,但是足夠以讓你抽一會兒筋的了。還有一招,箱子裝有GPS全球定位系統。你知道這種箱子賣多少錢?人民幣大約6888元,成本我估計不到一半吧!雖然價格貴,但客戶市場卻越來越大如:銀行、珠寶店、老板、還有貪官們(哈哈)。所以不論什么產業,我們都應科學、努力地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就像我常比喻的那樣:“一家川菜館,食客想吃川菜時就立即想到了你,無論多遠非你莫屬,那說明你的定位是成功的”。
第二,成于細節(微觀層面)。這個話題很多人都在講,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書,談得都很好。然而能真正領會并且耐心做到位的企業卻寥寥無幾,這固然有執行力的問題,但多數原因是我們很多企業家早已習慣 “沖鋒陷陣”,而不精于或不屑于如何“磨刀”的問題,我們長期的“成功經歷”使我們沒有養成“工匠”精神,這一點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日本企業,認真把細節做好,做到位,企業自然就有了抗擊外部惡劣環境的資本了。比如我做過的一個咨詢項目,一家深圳的電子企業,生產數碼相機中的鏡片產品,由于產品性價比較高,受到日本等國際市場客戶的青睞。但小小的產品包裝問題卻是橫在企業擴大國際市場的“老大難”問題,國外客戶不斷投訴產品有“臟點”。其實鏡片產品在包裝前是合格的,但包裝后發給客戶就“生出”很多“臟點”。為此公司在包裝盒清洗上投入了昂貴先進的“十二槽階梯清洗”等全套設備,但收效甚微,還是時常有客戶投訴并退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國際業務開發面臨夭折的危險。按老板的原話講:“我們大風大浪(高科技研發出的新產品)都挺過來了,難道卻要在這最后的小河溝里翻船?豈不前功盡棄了嗎?”的確,小小的包裝運輸問題已然成了該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最大的絆腳石之一。正巧在我的一次培訓課上,他對我說:“我的企業現在處在一個關鍵門檻期,跨過去我甚至可以把業務翻5倍以上,但現在卻被一些小細節絆住了,實在太冤、太不值得了吧!聽到他這樣說,我知道他對細節的認知是不足的,我說:“其實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并不存在太多所謂的“大事”,即便說有“大事”其實也是諸多相關的小事(細節)疊加組成的,如果管理者只重視自以為的“大事”,其實是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是粗放式的管理,如此我們的工作難以取得實質長效的績效”。
后來我給這個企業做了一次咨詢,其中在“包裝盒清洗”這一問題方面,我們認真地研究了以前客戶的投訴內容以及公司作業文件(WI)和員工實際操作,經過多種模擬試驗證實,問題主要出在作業文件不夠細化和可行性等方面,導致員工無法100%地將包裝盒清洗干凈。比如作業指導書在要求使用壓縮空氣吹塑料包裝盒作業環節,是這樣要求的:“用壓縮空氣槍對準清洗后的包裝盒正反面反復吹,直至吹干盒面水分,吹凈盒面殘留的污漬”。但我們知道包裝盒溝溝坎坎,如果這樣粗略式簡單要求,認真一點的員工可能會調整吹槍的各個角度和距離,仔細用槍吹。但誰能保證所有員工對每一片包裝盒都能時時刻刻像主人翁一樣地“用心”操作?該作業環節完全要靠員工責任心執行和經驗操作才能做好,一定會不斷出現“臟點”質量異常。所以我當時給這位老板說:“這樣的體系作業文件保證你有100個員工就會有100種作業動作,質量波動難以杜絕。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所有環節(作業文件以及實際操作)細節沒有做到位”。問題查清后,我們一起重新制作了規范、細化且可行的作業指導書,如量化的環境潔凈度、清晰且圖文并茂的包裝清洗步驟、潔凈處理過的壓縮空氣等等要素,尤其是對清洗后的包裝盒要做吹干吹凈這一作業動作,細化了空氣吹槍吹氣的氣壓值、角度、速度等等量化指標和規范,還有對作業文件的培訓方式等等。經過對整個體系文件細化重塑后(其實在其原有體系文件中,這種粗放作業要求非常普遍),我們反復多次模擬產品包裝高空拋試、震動等運輸環境驗證效果,結果100%合格,之后六個月發往日本的20批次的產品全部100%合格。
這個案例在我經歷過的企業管理咨詢案例中比較典型,企業的很多問題可能是系統方面的細節問題。如果我們總習慣在硬件上“買買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認真、耐心地從軟件細節方面入手,可能花了冤枉錢卻收效甚微,以往這種粗放式管理下的“路徑依賴”現在應該要重新審視它的現實適應性了,否則很可能導致企業在“小河溝里翻了船”。在我做過的各行各業以及大大小小的企業(不乏一些行業知名龍頭企業)咨詢案例中,普遍都存在企業對細節關注度不夠、認識不足或是執行不到位的問題,而企業存在的很多問題其實都與之密切相關。因此企業轉型升級應深入分析“細節”的含義,從“小事”抓起,認真系統地落實每個“細節”,企業方能穩步地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才能得以永續發展。
綜上所述,“定位”問題決定了企業做正確的事,是企業經營發展中的“大是大非”問題;而“細節”則保障了企業正確地做事,是“大是大非”問題的實踐和落地,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然企業轉型升級除了“定位”以及“細節”要素之外,其它也很重要,比如:組織、流程、供應鏈等等要素,但最根本、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個要素非它們莫屬了。因此我希望當下正在轉型升級中的企業,務必始終牢牢抓住其實質核心:“重在定位,成于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