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興峰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已經用盡了所有傳統經濟時代的紅利,數據技術將是新時代的新紅利,將創造更多發展的機會。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這個時期社會上涌現了大量的市場機會,開啟了機會紅利期的十年,只要肯放棄原有體制進行創業的,基本都能夠找到發家致富的機會,那些第一批下海的企業家都坐擁了20年的高速增長,其中不乏紅極一時或者現在仍然活躍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大咖,其中包括美的(1978年成立)、格蘭仕(1978年成立)、萬通地產(1980年成立)、TCL(1981年成立)、海爾(1984年成立)、聯想(1984年成立)、萬科地產(1984年成立)、中興(1985年成立)、格力(1985年成立)、北大方正(1986年成立)、南德集團(1987年)、國美(1987年成立)、華為(1987年成立)、萬達(1988年),當然其中也有市場化運作的國有企業。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十年孕育了大量的優秀企業,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領軍人物,引領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機會紅利越用越少,到1988年/1989年期間,經濟增速跌入5%以內,引發社會很多不公平的討論,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的不穩定,1989年起,中國開啟了“開放”政策,劃定經濟特區(注:1979年4月提出“出口特區”,1980年3月改“出口特區”為“經濟特區”),允許產品進出口和人口流動,新一輪的人口流動就業時代開啟,我們開始進入了“人口紅利期”,剩余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的開放也開啟了我們心智的開放,思想的開放,我們中國經濟開始同世界接軌,中國經濟又開啟了長達十年的高速發展。
然而,傳統經濟的每一個紅利都有天花板,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靠低廉勞動力成本吸引的世界生產制造帶動的中國經濟發展增速也達到了天花板,勞動力就業率已經到了天花板,勞動力成本加速上升,流動人口工資快速上漲,生產成本在增加,靠低廉勞動力帶來的利潤在減少,眼看中國經濟又要進入滯漲期,2001年中國頂住壓力,進入WTO,逐步開放各種進出口政策,中國經濟開啟了新的一輪“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這一輪增長的原始動力是中國同各國關貿協定的開放帶動的“互通”,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看作是“政策紅利期”,此處的政策為中國同WTO成員國之間的“關貿總協定”,這些政策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敞開了工廠的大門。隨著WTO關貿協定的逐步開放,中國經濟一路快速增長。
本來預期又是十年的增長,以出口驅動的中國經濟在2008年因為世界金融危機而遭遇增速下滑,從2007年的14.2%的GDP增速,2008年一下子掉到了9.6%,為了遏制中國經濟增速的快速下滑,中國政府緊急出臺了“救市”政策,推出了四萬億的投資計劃。這時候通過大量的基礎建設投資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然而資本的趨利天性,讓資本很快融入到高回報率的行業和機會中,無法進入實體經濟,造成某一些行業的高速增長(比如:房地產、金融證券),而整體增長收效甚微。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做是“資本紅利期”,雖然收效不大,但也大大延緩了中國經濟增速的快速下跌。
縱觀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十年,號稱需求側“三駕馬車”的消費、投資和出口都已經用盡了其中的紅利,我們四萬億的投資可以看作是對“投資”要素(資本紅利)的耗盡;“出口”要素上,從1979年開始的“出口特區”到2001年不斷深度開放的“出口政策”,就開始耗用,可以說現在處在“出口飽和狀態”,其增長驅動力完全依賴世界經濟的增長;資本的投入導致資本配置不平衡,土地資源價格快速上漲,傳統經濟無法提供足夠的回報,靠“土地”這個供給側資源驅動的經濟增長也受到限制;“人口紅利期”已經耗盡了“勞動力”這個資源驅動要素,中國經濟的增長只有“技術紅利”還未真正的啟動。
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年的增長可以說絕大多數的驅動要素都是傳統經濟留給我們的空間,因為“計劃經濟”和“閉關鎖國”帶來的“開放勢能”,這四十年是我們三代人的紅利,包括60后、70后、80后。而接下來的90后將面臨新的挑戰,也有新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我們過去在“技術”上的“欠債”帶來的“技術紅利勢能”。
“技術紅利”驅動中國經濟增長是我們中央政府倡導的 “供給側改革”、“調結構,轉方式”、“雙創”、“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的核心。這里的技術紅利,我們可以從“易”到“難”上來逐一解讀。
短期內能夠最快速見效的有兩個技術,一個是“管理技術”,一個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其中最高效率的就是“管理技術”的應用。中國經濟四十年的發展都是“給予式紅利”,無論是機會紅利,還是人口紅利,還是政策紅利,我們在“給予式”的機會中獲得了高速的發展,成就了大量的“大”企業,很多公司也進入了“世界500大”的行列,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還非常低,我們“管理技術”還欠發達,中國的多數企業家“重機會,輕管理”,絕大多數企業都可以看作是“粗放式”管理的企業,距離精細化的科學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僅是雇傭幾個MBA或者外企高管就可以解決管理技術應用和管理精細化的問題,而是要從高層的理念上、從一把手的重視和理解程度上進行深層次的應用??梢杂鲆姡诓贿h的將來,中國企業將迎來一個新的“學管理”熱潮,管理科學將再次在中國大地上興起,這次的興起將不是成功學和教練技術的“注雞血”式的,而是回歸理性和科學的“再學習”。
“商業模式創新”也會逐步興起,通過改善股權關系、改變管理模式、改變商業模式,通過商業上的創新實現經營績效的改善?!肮芾砑夹g”和“商業模式創新”是中國企業從“機會型”發展模式向“技術型”轉型升級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走的一條路。
接下來最容易實施或者最容易擁抱的技術就是“數據技術”,通過數據技術實現決策的科學性提升,消除管理問題、經營問題、消除低效率的各個經濟環節,就能夠大幅度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率問題。管理技術的升級,商業模式的創新也理不開數據技術的支撐。
很多企業經營不善、浪費資源,效率不高、效益不好都是因為“粗放”,這個粗放不僅僅是指管理上的粗放,而是經營上的粗放,拍腦袋決定投入1個億打廣告,而并不知道1個億投入下去是否帶來銷售增長,帶來多少銷售增長,這個投資回報率多高,企業家每天的決策都是在“賭博”,缺少數據思維和數據意識,缺少歷史數據的分析,缺少對數據的重視,讓我們每天都在“賭”未來。而數據技術是解決這種“不確定決策”最好的手段,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手段”。
現在數據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迎來最佳時機,可以說錯過這5年,企業將不再擁有“數據技術紅利”可以擁抱了——擁抱數據技術 將不再給企業帶來紅利效應。為什么說是最佳時機呢?
一、傳統信息技術的推廣已經近20年了,多數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基本都有一個或者多個信息系統,包括ERP,CRM,HRM,OA,財務管理系統等等。這些信息系統為企業沉淀了大量的記錄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數據,只是這些數據從來沒有認真被分析過和使用過,這是一個未被挖掘的富礦;
二、數據技術因為“大數據”概念的火爆而被提上意識形態,國家在推動,企業也開始重視了,這大幅度降低了溝通成本和交易成本。5年前我們開始推廣數據分析技術在企業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應用的時候,很多企業還不知道什么是數據分析,為什么要費力去做數據分析,在很多企業家看來,只要找到一個好的市場機會、產品機會、客戶機會,就能夠有30%甚至50%的利潤,只要花費精力去找到一個“機會”,精細化的數據分析帶來1%到5%的提升,他們看不上,或者不相信?,F在,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能夠找到的“好”機會越來越少,日子越來越難熬,管理精細化替代原來粗放式的管理是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很多企業家開始重視數據,重視信息系統建設,重視數據的準確性,以提高自己決策的“確定性”,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是意識的提升,這種意識的提升會大幅度降低推廣數據技術的“溝通成本”,必然會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改善企業對數據的應用狀況。
我們預計,2018年開始,數據技術進入企業會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并且是能夠真正發揮價值、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決策質量、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效益的一種“風尚”。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也一樣,學習數據分析技術,將是立足職場的必備技能。“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國家層面已經開始督促全國各地的公務人員去學習和掌握數據技術,你還等什么呢?